以就业为导向 双证书教育促高职发展
[摘 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生产、服务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来说,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岗位工作的职业能力。双证书制度的实施正好满足了社会的这方面需求,几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这方面进行了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将会继续探索。
[关键词] 就业导向 双证书 高职 发展
所谓“双证书”制度,是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教育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在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和基础知识,获得学历文凭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使学生获得所学专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机会,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
一、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必要性
(一)实施“双证书”教育是社会人才市场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人才市场对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要完成上岗前的职业训练,具有独立从事某种职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只有这样,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稳操胜券。“双证书”制度正是为此目的而探索的教育模式,该制度大大降低了企业培训的成本,缩短了大学生的适应期,得到了企业的普遍欢迎。
(二)实施“双证书”教育是国家教育、经济等法律法规的要求
几年来国家的许多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中都提出了实行“双证书”制度的要求。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所有这些规定都为“双证书”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
(三)实施“双证书教育”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基层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双证书是应用型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体现和证明,特别是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是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够直接从事某种职业岗位的凭证,因此实施“双证书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双证书教育的管理及实施效果,也是高职高专人才评估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对学校办学成果的综合检验。
二、实施“双证书”教育的要求
(一)必须制定满足“双证书”教育教学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双证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从职业岗位(群)任务分析入手确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确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基础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针对性、前瞻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应占总学时的50%左右;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加强德育,提高政治思想觉悟、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创新意识和自学能力,改革教学和考试模式,认真进行双证考核。
(二)要有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具有实际工作环境氛围,是培养学生核心技术与关键能力的重要场所。依托行业,融合市场,校企合作,建设适应当今市场人才需求的稳固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至关重要。
(三)打造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双证书型学生的培养需要企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也需要一支“双师型”的专职教师团队。教师应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行业证书。专业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支具有应用理论、技术理论,实践经验丰富、取得行业证书、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四)教创新学技术与手段
在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指导下,合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进企业先进技术和生产服务流程,以提高人才质量与培养效率。
(六)既要重视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专业技能,更要注重培养职业能力。
这种“能力”除了动手技能以外,还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合作共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这些能力要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培养和锻炼,因此,在技能训练和实践教学中,要克服单纯学习技能的观点,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实践
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于2003年开始招生。招生之初,我们就确定了“双证书”制度,要求学生毕业之前必须考取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山东省语委考核认定)、山东省计算机文化基础考试合格证书、山东省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合格证书三项基本技能证书,以及导游资格证书(国家旅游局颁发)或餐厅服务员中级证书(山东省劳动厅考核认定)。实施几年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结构较为平衡,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显著增强,就业竞争力明显提高。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在过去“2+1”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将探索实行模块化教学、阶梯式实践的“1+3”(“1”个专业基础模块,“3”个职业能力模块)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模块化教学
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分为四个模块:一个人文素养和职业基础模块;三个职业能力模块(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与管理)。
2.阶梯式实践
第一阶段为专业感性认识。主要通过在校内模拟导游室、餐饮实训室、客房实训室以及到本地有代表性的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景区参观、体验的形式进行,使学生首先对该专业有一个整体的、感性的认识。
第二阶段为专项强化训练。由教师带队进驻北京、上海、广州及当地四星级以上酒店实习,熟悉酒店的组织和管理,学习酒店相关操作技能;另外由教师带队到北京、华东等热点旅游线路进行为期一周的专业综合实训;到周边旅游景点(景区)进行义务导游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为综合实践提高。通过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学生结合就业进行较长时间的综合实践锻炼,以此巩固专业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并与就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二)为保证“双证书”教育目标的实现,本专业制定了适合“双证书”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
1.通过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专业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熟悉现代公司制度,具有丰富的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管理与服务知识及较强操作能力的,适应旅行社、酒店等旅游行业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2.从职业岗位(群)任务分析入手确定了本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根据旅游企业岗位工作调查,以导游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根据导游员所应掌握的相关的知识要素、能力要素和素质要求,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确定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确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安排上,尽量与社会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相结合,如在课程安排上,导游资格证考试有关的课程集中安排在淄博市组织的导游资格证考试前学完,为学生参加导游资格证考试做好准备,提高通过率。
课程设置上,以“导游”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为主线,充分考虑到“导游”职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课程设置。主要分为人文素养课程、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部分。
教学内容上,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度,注重前沿知识,突出技能训练,根据导游资格证的考试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改革。
4.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50%。
5.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为学生开设了入学教育、思想政治、身心健康、职业角色体验、职业指导、潜能开发、人际沟通、社会实践等人文素养课程,大量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学生技能展示月活动(包含导游讲解大赛、西式铺床比赛、中餐摆台比赛、鸡尾酒调制大赛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身心素质、吃苦敬业、团结协作、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6.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考试模式,认真进行双证考核。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进行形象化教学,多采用课堂讨论、情景模拟、项目教学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教师采用一张纸考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我院设有导游资格证和餐饮中级服务员鉴定中心,对于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关的课程引用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考核,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
(三)重视“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打造。
旅游管理系积极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双师”素质。近三年先后有近十名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或整学期到旅行社或酒店进行挂职锻炼。锻炼期间,教师真正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环境中,体验企业的经营理念、组织结构和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另外每年聘请来自旅游局、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行业的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负责学生的实训和实习指导,为学生开展讲座、报告,将行业的最新知识和动态传递给学生,开拓视野。
(四)建立了一批稳固、合作成效良好的校外实训基地,充分满足了学生实践锻炼的需要。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七年来,广泛地与旅游企业合作,先后开辟了淄博山水国际旅行社、淄博市中国旅行社以及北京京伦饭店、广州花园酒店、淄博齐国历史博物馆、蒲松龄故居等一批高标准的校外实训基地,几年来合作非常愉快,效果良好。
通过几年的实践,从近三届毕业生来看,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毕业前取得职业资格证书,顺利实现就业。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就业单位对我系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较高,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上岗即能顶岗,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四、我院旅游管理专业今后努力的方向
目前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在实施“双证书”教育中,技能训练及其岗位资格证书考核只是一种。但随着科技发展,行业调整,只具有一种职业能力难于适应社会,而具有多种职业技能才能适应社会需求并具有竞争性。因此,我们将不断创造条件,使技能训练由一种向多种发展,实行多证书培养,充分发挥学院教育资源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作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不断促进学院“双证书”教育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
[2]王英大. 高职院校实施职业资格证书的探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6年01期.